上期聊过汽车的轮胎和风阻系数之后,今天我们来看看,新能源汽车创新最多的灯光,还有争议不断的门把手设计,还有哪些有意思的"黑科技"?
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:
车灯设计
最明显的黑科技
说到"灯厂"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奥迪。确实,奥迪是最早把车灯作为品牌技术标签来打造的厂商之一,很多人说它是"灯厂",其实核心就在于它的灯不仅亮,而且照得远,还有先锋的矩阵式智能灯光系统。当然。奔驰的灯光系统也不差,无论是汽车大灯,还是车内的氛围灯。
只是这两年,"灯厂"的概念已经变了。以前讲的是亮度、照射范围,现在更多是投影、交互这些新玩法。可以说,头灯和尾灯正在从一个基础照明工具,变成整车科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海哥跟老任聊过这个话题,他说十年前奥迪掀起了一波"灯"的热潮,那时候它在性能层面可能比不上宝马、奔驰,但就靠着"科技感"这一招,成功打出了差异化。当时奥迪最早合作的是 Hella,从卤素灯泡开始,到 LED、OLED,再到现在的激光光源,一直在光源技术上不断演进。这些变化背后的目的也很明确:提升夜间驾驶的安全性。
比如灯光的亮度、远近光的覆盖面积、能不能主动随动转向、会不会在会车时自动切换高低光……这些都是围绕安全在做文章。而尾灯虽然没有照明功能,但在安全性和品牌识别度上也越来越重要。
以往的高端车型上,尾灯设计都有各自的品牌 DNA。宝马、奔驰、奥迪,每一家都希望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辆谁家的车。奥迪当年正是靠这一点,把灯变成了自己的标志。
为了保持领先优势,奥迪还跟供应商签了竞业禁止条款,确保自己开发的新灯技术在几年内不会出现在其他品牌上。这种策略让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牢牢占据了"灯厂"的位置。
到了新能源时代,特斯拉在这方面反而显得有些保守。他们最近才在改款车上做了些升级,但整体来看,并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在灯上花大功夫。
反观我们现在国产新能源车,对灯的投入可以说是越来越"卷"。灯不再只是一个照明工具,而是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。比如"灯语"——高合最早就在头灯和尾灯上加装了 LED 显示屏,能投射图像、文字,甚至还能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互动。
问界 M9 也用了类似的技术,让车灯成为一种沟通工具。不止是照明,不只是警示,更是人、车、路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,这已经是全新的交互形态了。
还有一些车型用上了"光毯"功能,利用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,把灯光集中在特定区域,帮助驾驶员判断路况,比如狭窄路段能不能通过等等。这种细节上的创新,其实比炫技更重要。
可以说,在灯的科技方面,中国车企现在已经走在了前面,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奥迪当年的高度。但也需要提醒一句:一旦发生碰撞,这些高度集成、精密复杂的灯具维修成本可不低,这是消费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。
隐藏门把手
安全应该是第一位
说完灯,再聊聊这几年变化最快的另一个外观配置——隐藏式门把手。
这个东西看似是个小改动,但其实背后牵扯的安全问题一点都不小。尤其是在车辆发生事故的时候,门把手能不能顺利弹出来,关系到逃生和救援。
最早应用的是特斯拉,在 Model S 上首次推出电动弹出式门把手,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"未来感"。因为电动车和燃油车在动力形式上区别很大,但用户坐在车里很难直观感受到差异。所以特斯拉就想通过一些外部设计,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一台不一样的车。
无框玻璃、隐藏门把手,都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。尤其是门把手,别人找不到,一按还会弹出来,给人一种仪式感和科技感。但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:万一车子出了事,门把手弹不出来怎么办?
美国 FMVSS 标准其实有规定,即使采用电动门把手,也必须保留机械结构作为备用。比如福特野马 Mach-E 的做法就很典型,外面是一个电动把手,里面还有一个机械杆,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开门。
后来我们国内也开始流行隐藏门把手,但由于早期国标没有明确规定,很多厂商为了追求美观和科技感,做得越来越"极简",把手藏得越来越深,甚至完全没有物理结构,全靠电控操作。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。
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:如果真遇到紧急情况,比如车辆翻滚或者掉水里,光靠电控把手是不够的,必须要有物理结构辅助逃生。所以建议所有车主,一定要准备一把欧盟标准的安全锤,放在驾驶位附近随手能拿到的位置,不要随便塞在手套箱里。
另外,欧盟有个规定,安全锤必须放在驾驶员一侧,就是为了确保人在被安全带束缚的情况下,还能快速取用。这点其实挺重要的。
传统主机厂在门把手设计上,也越来越讲究安全性。比如福特蒙迪欧这些车型,门把手是整个弹出来的,有一个明显的握把,方便施力,也便于救援人员用油压剪打开车门。
相比之下,有些电动车只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按钮,或者一个转轴结构的隐藏把手,看起来酷炫,但真的遇到紧急情况,外边拉不开,里面又够不到机械结构,那就麻烦了。
所以说,在追求黑科技的同时,不能忘了最基础的安全保障。厂商在设计这些功能的时候,也应该多考虑真实场景下的应急需求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力。
最后我想给各位朋友几个建议:
第一,如果经常坐网约车,特别是电动车,上车第一件事先摸一下门把手在哪里,尤其是副驾或后排;第二,如果你自己是车主,也要搞清楚你的车在紧急情况下怎么开门,有没有机械结构,安全锤放哪了;第三,建议厂商在交车的时候,能给用户做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安全培训,不只是介绍屏幕有多大、智驾有多强,更要讲清楚在紧急情况下该怎么应对,怎么使用 AEB、怎么识别夜间感应器状态、怎么逃生……
毕竟,买车不是买手机,科技当然重要,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门把手的设计算得上汽车外观"看不见"的科技细节,或许不像屏幕、音响那样引人注目,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用车体验和生命安全。
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